18年守住一個肉夾饃 他的小店成了浙大城院的地標
發(fā)布時間: 2018-05-02 10:49:46 |來源:錢江晚報 | |責任編輯: 孟君君
拿著幾千元來杭創(chuàng)業(yè)打拼,一度差點離開
李巖:18年守住一個肉夾饃,他的小店成了地標
“你從城院南校區(qū)的南門進來,走過保安亭直接右轉,筆直往前走,一兩分鐘就能看到鐵柵欄圍起來的區(qū)域,我新店就在鐵柵欄里面?!?/p>
中午時分,36歲的李巖用頭夾著手機,手上絲毫沒有停歇,選肉加生菜剁碎,切開餅皮熟練地塞進餡料,澆上小半勺湯汁,裝袋遞給排著隊的食客。
李巖在做肉夾饃
18年前,他推著一輛小車賣著肉夾饃,在誕生不久的浙大城市學院門口扎下根來,漸漸成了這里的地標之一。
那么多年,他守著一家小店,在他看來,這里只是他為生活而奮斗的原點而已。
切腫了手,站麻了腳
他終于找到了生活的支點
因為五一小長假,城院里的學生似乎比以往少了一些,但李巖的店鋪門口,依然有著不錯的人氣。
給李巖打來電話的,是他的一名老客,雖然店面換了新地方,但依舊有許多人,愿意為了這口不變的味道,特意多方打聽找尋過來。
對李巖來說,這份認同,讓他自己的職業(yè)多了一份自豪,也對扎根十多年的杭州,多了一份家的感覺。
2000年,李巖和家人一起從安徽老家來到杭州,手推車裝著肉夾饃的各種食材,希望能在杭州站穩(wěn)腳跟的李巖,開始在舟山東路邊擺起了路邊攤。
“當時我做的是老家的肉夾饃偏咸偏辣,口味比較重。”李巖說,江浙一帶平時吃得偏清淡,并不是很能接受。
怎么辦?李巖開始挨個向前來買饃的學生了解口味,改良開發(fā)口味偏清淡的饃,對瘦肉肥肉的比例進行調整。
李巖回憶起當初推著平板車的日子,搖搖頭笑了起來:“那時候真是風雨兼程啊,一站就是一整天,晚上回到家里,腳都是麻的,切肉的手都是腫的。那時候沒有店面,大雨滂沱的時候也出攤,我就想著讓大家都記得校門口有我的攤子?!?/p>
樸素的愿望、扎實的堅守,終于讓他的肉夾饃慢慢有了回頭客。但好景不長,隨著城市管理力度的增加,李巖手推車在路邊臨時擺攤的模式,不能繼續(xù)了。在無奈休業(yè)的一兩個月里,李巖尋找店鋪接連碰壁,就在絕望之際,城院南門外有一家店鋪要轉讓,李巖果斷拿了下來,這家店鋪,正是附近的學生和杭城的吃貨們后來熟悉的那個店面。
希望能把女兒接到杭州來
這么拼只為“更好地活著”
“再見舟東!再見青春!所有的故事都在饃里,在此祝福和感謝這生能夠相遇相識的所有人。”這是去年3月31日,李巖發(fā)的一條朋友圈。
因為城市的發(fā)展,與舟山東路的告別,終于不可避免地到來了。“當天下午,我和家人把店里面的所有東西一件件地搬出來?!崩顜r站在店鋪前,“五味雜陳,對這家店,對附近的學生,對舟山東路,有太多的感情了。”
好在,離別后的再次重逢,并沒有讓大家等待太久。
去年9月22日晚上8點多,李巖發(fā)了一條朋友圈,宣布新店將于次日在城院南校區(qū)內再次與大家見面。平時不怎么玩社交軟件的李巖,依然記得發(fā)完這條朋友圈后,留言回復的提示數(shù)字不斷地攀升。
和以往的十多年一樣,李巖依舊一早開始準備食材,不大的店鋪主賣肉夾饃和涼皮涼粉,中午11點左右,前來購買的學生逐漸開始排起了隊伍。
在眾多的食客中,有剛念大一就已被“圈粉”的新客;有從進校一直肉夾饃即將畢業(yè)的大四“前輩”;還有不乏一路從校外找來的老客。
采訪臨近結束時,李巖告訴我,自己的奮斗不是為了太高遠的理想,只是簡單地想要——更好地活著。接下來,李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,把在老家讀小學的女兒接到杭州來,能在杭州有一個家?!按丝?0年,杭州已經是我第二個家了,我也很喜歡杭州,喜歡每天和這么多有朝氣的大學生們打交道。” 本報記者華煒文/攝
相關新聞
新聞熱圖 >>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