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圍棋仙地”爛柯山
發(fā)布時間: 2016-04-13 13:51:49 | 來源: 百度百科 | | 責任編輯: 沈曄
爛柯山,又名石室山、石橋山,位于浙江省衢州市東南10公里處,與全國重點大型化工企業(yè)衢州化學工業(yè)公司隔江相望。此山黛峰翠嶂,景極幽邃。是浙江省重點名勝風景區(qū),被譽為“圍棋仙地”。
爛柯山位于衢州市東南11公里處,在柯城區(qū)石室鄉(xiāng)境內(nèi),海拔164米,東西長4公里,南北寬 2公里,群山盤回,景色幽邃。遠眺爛柯主峰,如一座巨大的石橋,鬼斧神工蔚為奇觀。石梁下主洞高10米,東西寬30米,南北深20米,即晉虞喜《志林》曰:“信安山有石室”之謂。山明水秀,風景優(yōu)美,道書中稱它為“青霞第八洞天”。
圍棋源于中國,相傳圍棋之根則在爛柯山。據(jù)北魏酈道元所著《水經(jīng)注》中云:晉時有一叫王質(zhì)的樵夫到石室山砍柴,見二童子下圍棋,便坐于一旁觀看。一局未終,童子對他說,你的斧柄爛了。王樵回到村里才知已過了數(shù)十年。因此后人便把石室山稱為爛柯山,并把爛柯作為圍棋的別稱。至今爛柯一詞在國內(nèi)外棋刊上仍屢見不鮮。日本高段棋手還常將“爛柯”兩字書于扇面, 用以饋贈親友。我國一些圍棋古典弈譜,還有不少根據(jù)爛柯而定書名。浙江省爛柯山之所以馳譽中外,與她源遠流長的歷史密切相關(guān)。傳說炎黃時代、當時炎帝的雨師赤松子與其小女兒少姜即在室石中修煉。春秋時期被稱為室石山、空石山、空洞山,為姑篾國一大勝地。晉朝中期王質(zhì)遇仙爛柯的故事天下廣為流傳,名聲遠播。北魏時期稱懸室坂,唐初稱為石橋山。元和初(約806年)此山始被稱作爛柯山。
游覽勝地:
漢代朱買臣;三國賀齊;晉代殷浩、毛琚虞喜;南朝謝靈運;唐代孟郊、白居易、劉禹錫、黃巢;宋王安石、蘇東坡、趙忭、朱熹、陸游;元馬可波羅;明徐謂、徐霞客;清左宗棠、李漁、洪升;現(xiàn)代湯恩伯、郁達夫、吳晗、鄧拓、戴念慈以及羅哲文、葛洪升、周國富等名人曾來此留下足跡和許多詠爛柯山詩文。唐孟郊《爛柯山石橋》詩有“樵客返歸路,斧柯爛從風,唯余石橋在,猶自凌丹紅?!睜€柯一典已盛傳棋界,成了圍棋的別稱。
景區(qū)簡介:
爛柯山風景名勝區(qū)地處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(qū)石室鄉(xiāng)境內(nèi)。此山雄峙烏溪江東巖,兀立黃壇口水電站東北,地理坐標北緯28°52′43″與東經(jīng)118°55′30″之間,山體成橢圓形,東南——西北走向,面積5平方公里,規(guī)劃面積10平方公里。
爛柯山風景區(qū),周約8公里,群山盤回,石奇崖險。駐足山下遠遠望去。即見山巔一條石梁懸空而架,仿佛是依山鑿就的一座大石橋,猶如半天虹霞,蔚為奇觀。爛柯山原有八景:石梁、青霞洞、一線天、金井玉田、仙人棋、日遲亭、柯山塔、寶巖寺。此外,還有忠壯陵園、梅巖、赤松巖、集仙觀、崇文洞、樵隱巖等景點。
外走進爛柯山,很遠就可以看到一座雄偉奇特的石橋橫臥于山頂,這就是“青霞景華洞天”的天生橋, 唐代杜光庭《洞天福地記》稱之為:“青霞第八洞天”。道教的“洞天福地”稱爛柯山為七十二福地之“第三十爛柯山,在衢州信安縣,王質(zhì)先生隱處。”
石梁上有一縫隙,長30余米,南寬北窄。高約0.5米--1米,深不到1米,窄處寸許,中間僅容一人匍匐可進,寬處一人貼地面爬行能通過。從洞底仰望,可見山外青天如線,故稱“一線天”。
石梁下的大洞,高60余米,寬100米,南北深約20米,即是傳說中王質(zhì)遇仙之處,橋拱東西橫向,南北中空,橋洞高12~13米,跨度約40米,寬約30米,西邊石壁上鐫刻著“爛柯山洞”四字,東邊石壁上刻有“天生石梁”四字。此外還有“天造地設(shè)“、“青霞第八洞天”、“碧漢長虹”等10余處摩崖石刻。
石梁下洞里地面上刻有圍棋棋盤。棋盤之大堪稱天下第一。石洞南面的石崖上有一亭,始建于為明代萬歷四十五年(公元1617年),取元代楊明“洞天春遠日行遲”詩意,名為“日遲亭”。
石梁西坡有兩棵千年古松,有如兩條張牙舞爪的青龍,名曰“戰(zhàn)龍松”。山南麓桔紅色的圍墻當中是柯山石橋寺,原建于梁大同七年(公元541年),宋景德二年(公元1005年)重建。寺前有井,據(jù)傳明太祖朱元璋曾在此井飲馬。圍墻左邊的通仙門外,有明朝四川巡撫徐可求墓,墓旁的石人、石馬、石羊尚存?,F(xiàn)存建筑為后來重建。
爛柯山一線天爛柯風景已收入《中國名勝詞典》、《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》、《辭源》、《辭?!贰ⅰ蹲诮淘~典》等名典。
名稱由來:
典故一
《爛柯人》 信安郡石室山,晉時王質(zhì)伐木至,見童子數(shù)人棋而歌,質(zhì)因聽之。童子以一物與質(zhì),如棗核,質(zhì)含之而不覺饑。俄頃,童子謂曰:“何不去?”質(zhì)起視,斧柯盡爛。既歸,無復(fù)時人。 (傳南朝梁·任昉《述異記》)
信安郡的石室山,晉代有個王質(zhì)砍柴的時候到了這山中,看到有幾位童子有的在下棋,有的在唱歌,王質(zhì)就到近前去聽。童子把一個形狀像棗核一樣的東西給王質(zhì) ,他吞下了那東西以后,竟然不覺得饑餓了。過了一會兒,童子對他說:"你為什么還不走呢?"王質(zhì)這才起身,他看自己的斧子時,那木頭的斧柄已經(jīng)完全腐爛了。等他回到人間,與他同時代的人都已經(jīng)沒有了。
典故二
傳說在西晉時有個叫王質(zhì)的青年農(nóng)民,一次上山打柴,來到王喬仙洞口。王質(zhì)膽大好奇,心想,人家都說洞里有仙人,我何不進去看個究竟?因洞口很小,只能通過一個人,洞深三丈余,寬余高各丈許。王質(zhì)剛進洞中什么也看不見。頃刻之間,洞頂好像透進來光線,只見兩個鶴發(fā)童顏的老人正在下圍棋。王質(zhì)素好下棋,被兩位老人精湛的棋藝一下子給吸引住了。兩位老人好像未發(fā)現(xiàn)有人進洞似的,邊下棋邊吃大棗,有時也順手把棗遞給王質(zhì)吃??赐暌痪制搴螅先藢ν踬|(zhì)說:“你也該回家了。”王質(zhì)俯身去拾斧子,想不到斧柯(斧柄)已經(jīng)爛朽,只剩下鐵斧了。王質(zhì)回到村里,怎么一個人也不認識了,詢問自己的父母,才知道他們已經(jīng)死去一百多年了,從此,后人就把這座山叫“爛柯山” 。
王質(zhì)在山中逗留了片刻,人世間已經(jīng)發(fā)生了巨大的變化。這故事因此常常被人們用來形容人世間的巨變。唐代詩人劉禹錫《酬樂天揚州出逢席上見贈》中 “到鄉(xiāng)翻似爛柯人”一句,就引用了這個典故。詩人用王質(zhì)自比,表達了他遭貶離開京城二十多年后,人事的滄桑巨變所帶給他的恍如隔世的感覺。
典故三
傳說在很早以前,王質(zhì)本是衢城楊家巷人氏,為人善良,盡職孝道,然而其母親視力極差。因家境貧寒,靠王質(zhì)上山砍柴,勉強維持生活。一日,有兩個生人經(jīng)過王質(zhì)家門口,稱肚子餓,就向王母借灶做飯。王質(zhì)砍柴未歸,老母稱家中無柴,而過路二人并不在意,老母禁不住二人軟磨硬纏,便準許了。二人要煮面,卻無薪柴,其中一人索性把腿伸進灶里當柴燒。燒了一鍋面條,(傳說神仙下面條下的乃是神仙的鼻涕)其二人各吃一碗,老母生性多疑,心疑其二人所為,又苦于看不清,神仙送她面她也不敢吃。只由得二人糊來了,其實乃神仙故意戲弄,二人吃飽喝足還留下一大碗作酬謝,便告辭而去。待質(zhì)回家,其母稱有人借鍋煮面,桌上還有留的,質(zhì)見桌上有一大碗面,面湯稀如清水,捧起就喝完了。這時才發(fā)現(xiàn)家中八仙桌的腿全部燒焦、板凳的腿都不見了,問其母,王母亦不知何故便一五一十如實相告。王炙聽后頓時火冒三丈,聲稱要與二人算帳,拿起斧頭就追出門去了。當聽鄰居說二人剛出城,王質(zhì)便追出城去,一路詢問,得知二人進山了,王質(zhì)追到了城南山下也不見人,進山后雖然天色漸晚,但隱約可見有二人好似大家所說之人,便尋了過去。只見有二人正在對弈。王質(zhì)本來就愛棋,見這兩人下的正興,便坐下來觀棋(神仙也知道王質(zhì)好棋,此乃故意戲弄之舉)就用斧頭柄往地上一墊,坐在一旁看棋。這兩人一邊下棋一邊吃桃,還掰了半個桃遞給王質(zhì),王質(zhì)邊吃邊看,沒等吃完,扔在地上的桃核已發(fā)芽長成桃樹。這時,兩個老人提醒他說:“你還勿回去,看你的斧頭柄都爛了?!蓖踬|(zhì)這時才想起了出門來的目的,低頭一看,大吃一驚,抬頭看時二仙人已經(jīng)不在了,趕緊下山回家,可是回家的路全都變了樣。他邊走邊問,好不容易走到城里,卻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家,向街坊鄰居一打聽,才知母親已過世好幾百年。王質(zhì)感嘆地說:“山中方一日,世上幾千年!”傳說那兩個煮面條、下棋的人,一個是鐵拐李,一個是呂洞賓。從此,人們就把這座山叫做爛柯山。
探析
翻開浩如煙海的古籍,可以看到,最早記載此一傳說的主要是晉·虞喜(281—356)《志林》:“信安山有石室,王質(zhì)入其室,見二童子方對棋??粗?,局未終,視其所執(zhí)伐薪柯已爛朽,遽歸鄉(xiāng)里,已非矣?!蹦铣骸と螘P(460—508)的《述異記》這樣寫道:“信安郡石室山,晉時王質(zhì)伐木,見童子數(shù)人,棋而歌。質(zhì)因聽之,童子以一物與質(zhì),如棗核,質(zhì)含之不覺饑,俄頃,童子謂曰:‘何不去?’質(zhì)起,視斧柯盡爛。既歸,無復(fù)時人?!?/p>
從以上兩處記載可以看出,“爛柯”這一美麗的傳說主要有兩個要點:一是地點在信安,山名石室;二是主人公是王質(zhì),主要內(nèi)容是觀棋柯爛。根據(jù)以上兩個要點,我們來分析判斷一下全國各地爛柯山及有相似傳說的地方吧。符合和接近這一傳說的主要有浙江衢州、河南洛陽新安、廣東肇慶高要的爛柯山和山西陵川的棋子山。先從地點上分析,浙江衢州自西晉太康元年(280年)改名信安,歷經(jīng)晉、南北朝、隋,直至唐咸通年間(860—873)方改為西安,廣東肇慶的高要,南北朝時為高要,隋初(581年)改為端州,隋陽帝(605年)改為信安,到唐(618年)又改為端州,宋后改為肇慶,高要現(xiàn)屬肇慶。浙江衢州稱信安有600多年,而廣東肇慶高要僅10余年。浙江衢州晉時稱信安,而廣東高要晉時并未設(shè)。廣東肇慶高要爛柯山又名腐柯山,浙江衢州爛柯山則名石室山等。河南的新安縣舊稱東垣,北周時改名新安,唐移新址至今,名未變。他不像浙江衢州雖自東漢初平三年(192年)置新安縣,但到太康元年(280年)即已改名為信安。山西的陵川,隋時設(shè)立,一直未更名。翻閱《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》,舊稱信安的除衢州、高要外,還有湖北麻城、四川彭城、浙江常山及廣東開平縣東、北京霸縣東,這些則無爛柯山及爛柯的傳說。再從主要內(nèi)容上分析,浙江衢州的爛柯故事主人公是王質(zhì),字子仙,俗稱王子,家有老母及弟王貴,王質(zhì)以采樵為生。中間的故事同史書上的記載,結(jié)尾是王質(zhì)觀棋不解,正待請教,童子(少年)已不見,王質(zhì)想念家中老母、幼弟,回身抄斧,發(fā)現(xiàn)斧柄已爛盡。歸家后,人事已非,家都不存在了。經(jīng)打聽,人們說當年王質(zhì)上山砍柴,一去不復(fù)返,至今已百余年了。后王質(zhì)重返爛柯山,得道成仙而去。廣東肇慶高要的爛柯山,主人公也是王質(zhì),神仙則為南、北二斗仙翁(一說為赤松子),王質(zhì)吃的則是蟠桃,余則差不多。而河南洛陽新安的爛柯山,主人公則是王喬,有人誤認為王喬是王姓樵夫之誤,實則不同。王喬是道教崇奉的神仙。杜光庭《王氏神仙傳》云:“王喬有三人,有王子晉王喬,有葉縣令王喬,有食肉芝王喬,皆神仙,同姓名。”更能說明問題的是王喬仙洞前有塊詩碑,題目是《奉題河南府爛柯山鐵斧詩》,詩中就表明了爛柯山應(yīng)位于江南,而非中州之地。而山西陵川的棋子山,有學者證其為圍棋的發(fā)源地,山又稱箕子山、謀棋山,山名本就不同,爛柯傳說雖相近,但主人公卻是李懺,神仙是兩位老者,故事在箕子洞前。
從以上等地爛柯山及傳說的分析,要數(shù)浙江的衢州和廣東肇慶的高要最接近虞喜、任昉的記載了。但要引起重視的是,虞喜、任昉兩位對石室山(爛柯山)地形地貌都未作詳細的描述,距兩位最近有此描述的只有前文引用的孟郊詩中曾寫到“惟余石橋在,獨自凌丹虹”。這首詩的詩名為《爛柯山石橋》,由此可見,跨空石梁(橋)是爛柯山的重要地形、地貌。浙江衢州爛柯山又名石橋山、石室山、懸室坂,主峰如一座巨大的石橋,石橋下主洞高10米,東西寬30米,南北深20米。而廣東肇慶高要的爛柯山只有爛柯坪、爛柯寺(舊存)等,并無石梁、石橋之類的地形地貌。
另據(jù)《隋書·經(jīng)籍志》、《洞天傳》中稱:“王質(zhì)者,東陽人也(隋,信安屬東陽)。”宋·張君房《云笈七簽》說“爛柯山在衢州信安王質(zhì)隱處,為天下洞山第三十”。此后的眾多典籍則大都認為爛柯山在衢州。更可令人信服的是《志林》的作者虞喜是浙江余姚人;《述異記》的作者任昉曾在新安(今浙江淳安西)為太守,唐人孟郊是湖州武康(今浙江德清)人。他們都生活在浙江,對衢州爛柯山的有關(guān)記述應(yīng)是比較可信的。
綜上所述,筆者認為,“王質(zhì)爛柯”的傳說最令人信服的地點當屬浙江衢州的爛柯山。陳祖德先生稱之為“圍棋仙地”當是名至實歸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