柯城民俗
發(fā)布時間: 2016-04-14 17:41:36 | 來源: 柯城新聞網 | | 責任編輯: 沈曄
衢州街巷名的文化內涵
衢州春秋屬姑蔑,秦為太末,是浙江最早建縣的十三個縣之一。唐代的衢州城,范圍僅限今府山一帶。此后,經宋元明清,衢城形成四隅、五古街(南市街、長街、下街、水亭街、縣西街)格局,有所謂24條街、125條巷9樓8閣13廳云。厘清衢州街巷名發(fā)展演變脈絡,發(fā)現衢州街巷名有幾個特點:
一是記錄區(qū)域政治中心的歷史。衢州于南朝陳永定三年置信安郡。之后,一直為歷代州、府、路、道、署駐地。唐宋史料缺失,街巷名不可知。明代有巡轄巷、護領巷、右(古)廂坊巷等。清代有察院司弄、憲司前、府前街、府學前、道署街等地名。這些街巷名,是一定年代的政治體制的反映,都與歷代官制設置有關。當然,隨時代變遷,衙門撤銷,有的街名消失,有的街名卻留存。如道(署)前街街名,就是自清至民國直至解放后,仍舊存在。
二是體現顯要的區(qū)位和鮮明的軍事色彩。衢州歷來為屯兵重地。所以衢州街巷名中帶有軍事色彩的特多。如嘉慶《西安縣志》中,有營房弄(在紫金街)、西營娘娘廟前、南營預備倉(在小西門街)、營門口(在講舍街)、下營、上營等。清代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,習于馬上作戰(zhàn),所以衢州清代府志街巷名中不少帶有“馬”字,如洗馬塘(東門街)、大馬坊、南馬站前、上馬石巷(在南市街)、西馬路、東馬橋(浮石街)等。
三是豐富的水資源、濃郁的水文化。衢州水資源十分豐富。城西有水(衢江),東、南、北面有濠(護城河),城內有河,內外貫通。所以衢州街巷名中,與水有關的特多。直接帶“水”,如水巷、取水巷(在新橋街)、東水巷、西水巷(府前街)等。與水相關的,如東河沿、中河沿、西河沿、洗馬塘、止馬灣、蛟池巷、井塘弄、義姑橋河沿、荷花塘巷、羅漢井巷、新河沿等。水邊住人,就要架橋。帶橋的地名如新橋街、獅橋街、三橋街。
四是有地域經濟特色。明清衢州為浙西糧、鹽、藥材、木材集散地。明弘治府志中,衢州城內有鹽倉巷、大鹽倉巷、小鹽倉巷、王魚兒巷、柴巷等,這些巷均在水亭街附近,因為食鹽運送,需要眾多倉庫,所以就有了這些巷名。同樣,木柴運輸,上岸存放,因而就有了柴巷。至于江邊多有魚戶,以一有影響魚戶姓氏取其聚居地,亦是自然的事。另外,像醋坊巷、醬坊巷、蔥椒巷、豆芽弄、打鐵巷、豬兒巷、磁器巷等,說明衢為古老小城,在明清兩代以農業(yè)經濟及手工業(yè)經濟為特色。
當然,在衢州明清府志中,以姓氏命街巷名的也不少,如方家巷、江家巷、姚公巷、應家巷、繆家巷、小周家巷、唐家巷、柴家港、陸家巷、楊家巷、高家巷等。這是一般街巷地名中常見的現象。它們或因某某位顯而名尊,更多的則是古代宗法制度影響。這些以姓氏命名的里弄小巷,在漫長的歷史延續(xù)中生生不息。前不久,筆者在調查民國有關情況時,了解到一個故事。民國二十年,水亭街中英藥房(黃衙弄口)購杭州建造錢塘江河堤的債券。坊門街南貨店老板、裕成泰參行戴老板等4人買了四張中獎一千大洋。聚會樂一樂,僅化一二十。民間習慣,中獎要發(fā)彩頭,否則不吉。酒席上他們決定把錢捐出。用到哪里去呢?其時衢江航運繁忙,柴埠頭一帶開化、常山木排運至,搬運工就頂烈日冒風雨肩抬背扛,辛苦異常。于是決定造個亭以棲身歇息。因為是四人中彩,而錢啊,誰都“一見喜”歡的,就取名“四喜亭”罷。這是個97歲的老人口述的歷史,是很有意義的。